首 页 | 时政要闻 | 政治建设 | 经济建设 | 文化建设 | 社会建设 | 生态建设 | 法制建设 | 政府建设 | 公开服务 | 民生工程 | 社会评议 |
城市聚焦 | 城市规划 | 城市建设 | 城市管理 | 城市交通 | 城市水务 | 城市供气 | 城市环保 | 城市房产 | 城市商业 | 城市医疗 | 防灾管理 |
县域经济 | 城区发展 | 乡镇建设 | 三农资讯 | 智慧城市 | 产业园区 | 城市旅游 | 文化场馆 | 重点工程 | 招商引资 | 企业资讯 | 港 澳 侨 |
现实中,“横向到边,纵向到底”的应急预案、“立治有体,施治有序”的规章制度,已经相当完备。不过,在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时,还是往往会手忙脚乱。年初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,就暴露预防准备不足、现场管理不力、应对处置不当等诸多问题。而为了避免出事,云南大理古城甚至出台了“停电不能点蜡烛”的规定,被讥为因噎废食的惰政。
应该说,公共安全的主战场还是在基层一线。采访时曾下到煤矿矿井深处,综采作业面挖掘机轰鸣,狭窄的坑道靠液压支架支撑;也去过一个服装加工企业,厂房里堆满了各种布料,一个工人的工作台不到1米宽。虽然安全设施较完备,仍让人捏着一把汗。而音乐节时年轻人蹦蹦跳跳的草地上,城市里管网密集还要开挖地铁的路面下,也隐藏着许多安全风险。即便是有着“无限责任”的“全能国家”“万能政府”,像八爪鱼一样防守住四面八方,也难免会百密一疏。
无处不在的公共安全,呼唤着安全管理的转型。政府“包打天下”的保姆式安全监管理念,很容易陷入大包大揽的误区和条块分割的盲区。把更多人动员起来,让安全管理建立在全民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,才能让政府监管与立法司法、企业自律、媒体监督、公众参与等良性互补、合理互动,形成覆盖面更广的新型安全管理。
只要不被蒙上眼睛,群众的十双眼睛总是比政府的一双眼睛更管用。5月29日,北京市公安局微博踩着网络热点,发布了一张叫“我们”的主题图片:一侧是卡通警察,一侧的青年被标注为“朝阳群众”——很多名人涉毒涉黄落马,就是因为公众的举报。我国10人以下的小作坊、小工厂,大约占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80%,监管之难可想而知。让“北京朝阳群众”在举报地沟油、发现过期肉上更有作为,应该也是“构建公共安全人防、物防、技防网络”的题中之义,更是一项基础性工程。
“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”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”,这本身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体现。惟有以现代治理方式,凝聚起更多人的力量,形成“社会共治”,才能编织起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,维护好安全这一底线权利。